close

以治療師的態度來看自己的魂魄- 1 邊緣性人格

  因為我的職業跟之前受的訓練的關係,我常常用一種治療師的態度,在看自己魂魄。

  在我們的職業中,最怕遇到的,除了反社會人格以外,就是被標定為邊緣性人格的一群人。

  這群人的自我極不穩定,人際關係也不穩定,情緒表達變幻莫測,瞬間轉換,心裡承受著極大的痛苦,小時候幾乎都有各種創傷經驗,有很多操弄跟分化行為。

  在書上的條列式準則裡
  1.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
    2. 不穩定而緊張的人際模式:會擺盪在過度理想化跟否定其價值
  3. 自我認同障礙 - 自我形象,自我感受很不穩定
  4. 會有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:花錢,性,飆車,暴食,物質濫用(含使用毒品,過量菸酒等)
  5. 自我傷害的行為,一再自殺,或是自殺衝動,或是自殺的姿態(例如在情人面前拿刀作勢要割腕)
  6. 情緒的不穩定:過度焦慮,過度憤怒,心情惡劣,但都沒有持續很久,變化很快
  7. 長期感到空虛
  8. 不合適又強烈的憤怒,難以控制的憤怒
  9. 暫時性的妄想意念或解離症狀

  其實,當我從這個角度的論述開始學習的時候,我覺得上面列出來的很多條我都出現過,我想這是我想先從這個主題寫起的原因。但真的在診間跟住院照顧的實戰經驗上,那交互影響給自己的挑戰,真的是水深火熱。

  在處理這樣的人,治療師最需要的是:給予支撐感(holding),包容,等待,維持穩定的外在客體,而這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處理過程,得不停檢視自己的部分。

  初學時,都會疑惑,為什麼這麼痛苦的狀態,他們很難或不願意離開。跟人的慣性有關,在一個地方或一個狀態生存久了,雖然我們認為轉換到更好的狀態是好事,但對於他來說,轉換,也是一種冒險。需要時間習慣新生活。

  曾經有個老師描述一位神奇的前輩:那個醫師門診有很多邊緣性人格的患者,其實那個醫師也不愛講話,也沒說甚麼,都是靜靜的微微笑看著這些人,然後不知不覺的,這些人會慢慢的變好。他提供的一個穩定的外在樣貌,單純只是存在。

  談談用在魂魄身上:對於我們那些改不掉的魂魄,我們也得理解改變對他們來說的困難,如果他擁抱某個信念已經數十億年了,我們還是得慢慢來,花點時間等待他改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nerfl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